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711次
输血医学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输血理念及输血技术更新迭代,赣州市中心血站站领导十分重视我站输血研究学科建设与发展。2023年9月,赣州市中心血站副站长赖建秀带领站输血研究室负责人李燕前往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参观学习,并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承办的“首届中国输血医学发展大会”。这届大会以“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共促输血医学质量发展”为主题,介绍国内外输血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进展,共同探讨了未来我国输血医学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

大会有四位院士和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做了主旨报告外,还设置了6个学术报告分论坛,分别涉及了基础输血学、输血与血液学、输血技术学、血液安全与预警、临床输血学及管理服务政策等内容。论坛中,各位大咖可所谓是群英聚会,各显神通。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赵桐茂教授讲授的“输血医学的挑战2023”。介绍了现代输血的前沿走向---体外培养输血用血液细胞。为了减轻对献血者的依赖,聚焦在研发从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红细胞,这是种为临床提供一种高度标准化、适合在任何血型患者的“通用型”的体外培养的红细胞。如2022年发现的从诱导多能干细胞制备O型Rh型红细胞,可以用于输血和鉴定Rh同种免疫抗体特异性。目前面临临床血小板需求日益增高,但其来源有限、保存期短、对供受者的HLA和HPA匹配要求高,而体外制备的来自多能干细胞的自体或异体通用型血小板,将成为临床血小板输注取自不尽的源泉。另外体外培养多能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给血型诊断试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是采用细胞重编程和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血型基因定制表达特定血型抗原的多能干细胞,又称为永生红细胞系,如稀有血型捐赠者的多能干细胞转化成永生红细胞系将成为红细胞诊断试剂的无限来源。
我们中国输血人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和遗传变异,不排除在中国人群中存在新血型的可能。但目前所发现的599个血型抗原没有一个是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这需要我们对原因进行深入思考,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中国人血型”?发现中国人血型的遗传学和免疫学基础是什么?发现中国人血型有多少可行性等等。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每年大约有560万输血患者,这个群体都有产生同种抗体的机会,通过鉴定同种抗体、家系/群体调查、基因定位或基因组扫描等方法可发现潜在中国人血型。如果说我们起步晚而错过机会,那么现在没有任何理由让其他人率先发现我们中国人血型。我们作为中国输血人担负起中国输血医学发展的担子,做出创新性贡献。
通过这次高质量高水平、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会议,让我们受益匪浅,既增加了学术修养,开阔了视野,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励输血人在以后的工作更加努力向前冲!
输血研究室 李燕

